曾供職于此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科技部工作人員素質水平普遍比較高,這里的工作人員大多是高級知識分子。當博士在一些部委還是少數時,科技部博士幾乎已經到了入門的最低門檻?!?/div>
2018年發布的科學技術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顯示,科學技術部機關行政編制364名(含兩委人員編制4名、援派機動編制4名、離退休干部工作人員編制28名)。加上23個直屬事業單位,整個科學技術部人員總數超過1000人。
上述架構是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披露的科技部第一次重組方案后形成的。當年的這個方案提出,將科學技術部、國家外國專家局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茖W技術部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外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
調整方面,《改革方案》提出,加強科學技術部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等職能,強化戰略規劃、體制改革、資源統籌、綜合協調、政策法規、督促檢查等宏觀管理職責。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日前撰文指出,通過機構改革,科技部主要負責科技創新戰略的頂層設計,對國家科技創新的統領性會更強??萍疾吭谝巹澓徒M織科技創新方面的自主性和超然性可以得到強化,對科技創新的統籌協調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增強。
2022年9月6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會議指出,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要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
穆榮平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強化科技工作的中央統籌領導和政府宏觀管理職責,就是要建立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抓戰略規劃、抓重大專項、抓國家實驗室等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的科技工作,目標是把握新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戰略機遇和突破戰略高技術國際壁壘,保障戰略領域、關鍵環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div>
但并非所有進行的項目都要采用“舉國體制”?!兑庖姟分赋?,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瞄準事關我國產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若干重點領域及重大任務,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主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大科研?!敝袊鴩H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沈家文日前在人民日報撰文《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指出。
“當今提出的新型舉國體制和過去的一個重大變化在于,我國經濟的市場化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所以并非所有問題都要采取舉國體制。比如在人工智能應用等領域,市場主體很積極、活躍,已經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要保護好這種動力?!睏詈晟较颉吨袊洕芸酚浾弑硎?。
在他看來,今天提出的新型舉國體制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那些市場機制不能解決又面臨著打壓被‘卡脖子’的領域比如芯片等,就要通過國家力量來助推,需要更好地發揮國家的作用?!睏詈晟秸f。
將部分職能劃轉其他部門
此次科技部重組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將部分職能劃轉其他部門。
在目前科技部組織架構中,科技部內設17個司局級部門,包括辦公廳、農村科技司、戰略研究司、重大專項司、基礎研究司、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高新技術司等。
“重組前科技部管理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覆蓋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事關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等。重組后的科學技術部不再管理經濟社會領域科技發展問題,相關領域科技管理職責劃轉到相關部委,同時將高技術發展相關管理職能轉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蹦聵s平說。
而此次重組,劃轉科學技術部具體管理職責是重頭戲?!陡母锓桨浮分赋?,把組織擬訂科技促進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和政策、指導農村科技進步職責劃入農業農村部。
把組織擬訂科技促進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職責分別劃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
把組織擬訂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規劃和政策,指導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科技園區建設,指導科技服務業、技術市場、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等職責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
把負責引進國外智力工作職責劃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加掛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茖W技術部不再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
記者注意到,在2018年發布的《科學技術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就已經明確提出:“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深入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政府部門不直接管理具體科研項目,委托項目管理專業機構開展項目受理、評審、立項、過程管理、驗收等具體工作?!?/div>
穆榮平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通過重組科技部,首先強化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統籌領導;其次將領域科技工作管理的職責轉到發展改革委、工信部、衛健委等經濟社會管理部門,強化了與經濟社會發展從目標設定到科技創新過程的全面耦合。
集中力量解決“卡脖子”難題
此次科技領域機構改革全方位調整,與中國所處的發展環境不無關聯。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打壓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對出口的打壓以及對高科技的“卡脖子”,都是對中國發展的遏制。
之所以形成被“卡脖子”的局面,與我國研發經費的投入密切相關。
研發經費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源頭之水,其投入規模和占GDP的比重(即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不僅是反映一國對研發活動資金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標,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經濟轉型升級進程和高質量發展的水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發經費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根據科技部數據,2012年突破1萬億元,2019年突破2萬億元。2022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3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5%,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4年超過6%。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
這表明,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日益增強,有效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但與美國相比仍有差距。根據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孫玉濤與其合作伙伴此前發表于《中國科學報》的文章,2009年美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中,基礎研究的研發費用占比就已達到19%。
此后,為確保其科學技術的全球領導地位,美國不斷加大基礎研究投入。2022年拜登簽署的《芯片與科學法案》中,有2000多億美元投向了前沿科學領域,其法案稱,將在未來幾年提供約2000億美元的科研經費支持,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技術預測與統計分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玄兆輝介紹,從投入來看,中國研發經費規模多年穩居世界第二位,但僅相當于美國的一半;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2020年美國的3.45%、德國的3.14%、日本的3.27%、韓國的4.81%等相比,我國仍有較大差距。
“經過多年發展之后,我國現已成為全球最具創新力的中等偏高收入經濟體,我國很多行業的創新水平發展到世界前沿。但是目前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通過創新發展解決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鄙蚣椅南颉吨袊洕芸酚浾叻治?。
理順管理機制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環節。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研究員沈榮華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從國際看,目前面臨外部的“切割斷鏈”“卡脖子”等挑戰,需要通過加強科技領域機構改革,理順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
在此次調整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依然歸屬科技部,并且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劃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科技部將相關職能劃轉出去以后,更側重宏觀統籌和監管職能,集中精力抓重大專項、抓國家實驗室等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的科技工作,同時拓寬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領域,既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也解決前瞻性基礎研究、前沿引領技術開發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問題,保障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蹦聵s平表示。
在沈家文看來,這是適應有效應對新挑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從體制上增強科技創新和應急應變能力,改變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此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形成供給需求動態平衡、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創新發展格局,這些都有利于建設世界科技強國?!?/div>
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科技強國。
中國要完成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華麗轉身,離不開創新型企業,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更要發揮好企業的主體作用。
也因如此,此次科技部重組,將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規劃和政策,指導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科技園區建設,指導科技服務業、技術市場、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等職責劃入與產業結合更緊密的工信部。
在沈家文看來,“將高技術產業相關科技工作轉到工信部,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將加強部門和企業的聯系和互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div>
“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說法已經提了很多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加上了“科技”,使得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務、科研活動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企業不僅是技術創新主體,也是科學研究主體,要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范式形成、新領域研究、新現象解釋等方面,以及成果轉化成技術、轉化成高科技產業等各個階段,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主體作用。
王志剛透露,下一步,科技部將加大對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的支持,形成有利于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的生態,實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不管是國有、民營、大中小微企業,只要從事科技創新活動,以科技提升企業的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科技部都會全力支持。
可以肯定的是,中央科技委員會和科技部的機構改革,將顯著增強黨中央對國家戰略科技事業的統籌協調能力,形成科技創新的“全國一盤棋”,將有助于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
學者對此充滿信心。楊宏山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各界對重組科技部以及相關科技改革寄予厚望,需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扭轉一些領域面臨的困難局面,提升戰略性科技創新能力,為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提供穩健有效的體制支撐?!?/div>